互聯網 俠名 汽車保養維修
|
汽車綜合性能檢測是汽車后市場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國家為對參加道路運輸的車輛加強技術管理,確保汽車安全行駛,對維修車輛實行質量監督,整體性掌握營運車輛技術狀況,建立車輛使用質量監控體系的重要手段與措施。中華人民共和國交通部13號部令《汽車運輸業車輛技術管理規定》規定,凡是在我國從事道路運輸的單位和個人都屬于此規定的管理范圍,并且要求車輛技術管理要以預防為主和技術與經濟相結和的原則,對車輛實行擇優選配,正確使用,定期檢測,強制維護,視情修理,合理改造,適時更新和報廢的全過程綜合管理,明確了車輛定期檢測是車輛技術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檢測站納入車輛技術管理組的主要依據。 全國各地的汽車綜合性能檢測站發展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最早起步于八80年代到90年代初,當時以簡單的單工位檢測儀器為主,只能進行單一工位的性能檢測,打印數據報告;后來開始了機動車輛檢測線的局域網聯網工作,各檢測站都逐步開始對原先的單工位機進行聯網,將數據保存到統一的數據庫存,實行局域網內的實時打印和查詢,實現了分散檢測,數據集中管理;再最后是檢測站進入了高速發展的階段,各地的檢測站都進行了第二次聯網技術改造,將安全性能檢測和綜合性能檢測都進行了全自動檢測聯網,同時各地陸續新建了一批檢測站。 汽車綜合性能檢測站在發展開始大多都是由交通管理部門主辦,但隨著體制改革的逐層次推進,檢測站發生了由管理型向技術服務型的轉變,檢測站也被定義為自負盈虧的技術服務單位,在理順政企關系,明確行業發展上也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同時,也使得車輛檢測這個行業在改革與發展中凸現出了一些管理與經營方面現實問題,正在影響這個行業發展,甚至使這個行業出現了不行使技術監督職權,只以盈利為目的現狀,在檢測質量上大打折扣,嚴重違背了國家對營運車輛實行技術管理的初衷,影響整個道路運輸行業的健康發展。 一、建站社會化放開,行業發展“高速”,管理混亂。 隨著交通部門關于車輛檢測站社會化放開的政策的出臺,允許民營資本進入車輛檢測行業,特別是在經濟發達地區許多民營企業家都盯上了這個一直帶有“官方”色彩的市場,紛紛進入車輛檢測行業。地方行業管理部門對當地的營運車輛保有量沒有進行充分的調查與論證,對符合開業條件的,就進行行政審批,沒有制約機制,導致檢測站在區域性的數量聚增。 比如,某市交通車輛綜合性能檢測站就達9家之多,而整個市區的營運車保有量大概在4萬輛左右,按貨車平均一年一次,客車一年四次的比例計算,整個檢測數量大約為7~8萬輛次左右,平均每家的檢測量為就不到九千輛次。同時有幾個檢測站的設址又非常的接近,導致相互之間的競爭。本來行業發展有競爭應該是健康的表現,但車輛檢測這個行業比較特殊,由于一些做投資的民營企業家,只注重經濟效益,并不重視技術管理與技術服務這一核心工作,使得檢測工作流于形式,通過快點檢測、“方便”檢測,甚至是少檢、漏檢項目手段來爭取更多的車主。而同樣作為檢測站的服務客戶,大部分的營運車主都只是將車輛檢測看作是汽車上路的必備手續,而不是想真正查看車輛的技術狀況,只要能以最快、最省力的方法通過檢測,就是最受他們歡迎的“服務”。這樣就導致了惡性循環,只要是檢測項目最少,檢測方法最簡單,檢測質量最放松的檢測站反而前來檢測的車輛最多,反之,則會每況愈下。 如此下去,將嚴重影響到整個地區的營運車輛安全技術狀況,給道路運輸安全埋下了嚴重的安全隱患。此外,有些檢測站還通過給來檢測的車主就送毛巾、送手套、送午餐、送汽油等各種方式來吸引車主,甚至出現了來檢測一次,免費送一次等優惠措施,全然將檢測質量放于身后。雖然我們說能讓老百姓減負是好事,但靠如此之舉來吸引車主,來贏得經濟收入,進行惡性競爭,能保證車輛的檢測質量嗎?這樣檢測出的數據能科學、公正嗎?能確保道路運輸的安全生產嗎? 汽車綜合性能檢測站事實上是檢測車輛的實驗室,受交通等各部門的委托提供車輛技術狀況數據,就檢測站本身而言是企業行為,但對道路運輸業來說,則是一項行業管理的手段,如果提供的數據不正確、不科學,那么必將影響道路運輸業的健康發展。市場經濟引入競爭是對的,行業發展引入競爭也是正確的,但對于一個提供科學、公正數據,監督車輛技術狀況的技術服務機構,如果一切都是為了經濟效益,不顧國家標準,不顧技術管理規范,盲目發展,盲目競爭,這勢必使得車輛檢測這一技術管理手段形同虛設,起不到進行車輛技術狀況管理和監督的作用。 而同樣作為提供車輛檢測服務的公安部門車輛檢測站,則是越來越向良性方向發展,檢測站的服務水平和服務能力在逐年提高。同時由于公安部和國家質監總局聯合下文,嚴格限制新建檢測站的審批,需要新建的檢測站,必須通過省公安廳、省級交通警察總隊和省質量技術監督局的行政審批,并且報國家質監總局備案,而且還要對新建地址周圍的車輛保有量等具體情況進行綜合調查,不符合條件的一律不批。相比交通檢測站盲目建站來說,公安部門的規劃與建設則比較合理,而且十分注重檢測質量,不會形成由于經濟利益而產生的影響檢測質量的惡性競爭,行業整體發展態勢比較樂觀與良好。 二、工作人員素質參差不齊,行業整體技術水平較低。 在車輛檢測行業發展初始,由于大部分地區都與運管部門共同運營,所以還有一部分高素質的大學生或專家在這個行業里工作。但隨著體制改革的不斷推進,民營經濟的進入,許多原來的技術和管理骨干要么是轉入運管隊伍,要么就轉行,都不肯留在這個行業里,追蹤到底是因為行業提供的薪酬太低,看不到行業的前景,留不住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再加上現在新建的一些民營檢測站,投資者只注重經濟效益,發給員工的酬勞越少越好,這也導致了進入這個行業的工作人員素質越來越低下,有許多檢測人員都是初中畢業生,試問作為一個提供檢測數據的實驗室,里面的工作人員是初中畢業,也沒有什么技術知識的員工,單位能發展好嗎?檢測行業能前進嗎?據調查,目前交通檢測站中有相當一批所謂的工程師、技術負責人都是通過向外單位聘用的,只是為了應付開業審核和計量認證工作而做的表面文章,他們根本不會對單位的質量管理和技術發展作出貢獻。 三、計量體系工作流于形式,內部管理不規范。 隨著檢驗機構計量體系認證制度的強制貫徹與執行,全國的檢測站都開始了計量體系認證工作,但每個站的實際管理水平不一致,也使得計量體系的運行水平參差不齊。應該說計量體系強制性認證,能促進檢測站的科學發展,規范檢測站日常管理工作,使檢測站的各項工作向著科學、公開、公正的方向發展。但由于檢測站工作人員的素質與水平普遍較低,而運作計量體系不但需要高素質的工作人員日常工作,也需要投入不少的管理成本,而表現出來的經濟效益卻不是直接的,所以對大部分檢測站的投資與管理者來說,積極性都不是很高,都只是為了應付檢查而工作,體系運作流于形式,沒有起到計量體系運作對單位管理、單位發展的真正促進作用。 上一頁 [1] [2] [3] 下一頁 目前,大多數交通檢測站都配備了安全性能檢測線和綜合性能檢測線,共有十二個大項和幾十個小項的檢測項目。其中綜合性能檢測線的檢測項目,由于操作比較復雜,工作量比較大,許多檢測站都沒有引起重視,在日常的檢測工作中都沒進行檢測,或項目檢測不完整。同時,各地區的不同檢測類別的檢測項目也沒有得到實質性的統一和強制性規定,使得部分檢測站形成了能少檢盡量少檢的思想,給車輛的綜合性能檢測站工作帶來了許多負面影響。 四、地方行業管理部門監管效果不理想。 各地的交通車輛檢測站在交通部13號令中規定行政審批與考核工作都是由省一級的道路運輸管理機關統一管理的,但隨著改革工作的推進,為了便于管理,一些省市將審批與考核工作都下放到每個地區的行業管理部門,實行地區管理制。這樣提高了行業管理部門對檢測站的管理效率,但同時,也帶來了另一個矛盾,由于每個地方的檢測站的投資者或者管理者一般都與當地的行業管理部門比較熟悉,行業管理者很難帶著公正、公開、嚴格的管理態度對檢測行業進行管理,可能會造成管理上的疏漏與不嚴格,影響整個行業的科學發展。在這里還是建議,省一級的道路運輸管理機關加強監督每個地方行業管理部門對檢測站的日常管理工作,這樣可以實行跨地區的行業檢查與考核,同時嚴格對新建站的審批程序,使審批與考核工作更加公開、公正、科學,有利于促進整個檢測行業的正規、科學發展。 如何促進車輛檢測行業的健康發展,確保道路運輸車輛安全技術管理工作的有序開展,是行業管理部門應該考慮得更多一些的問題,我們可以好好的鑒借一下公安部門對車輛檢測行業的管理經驗,制訂與計劃出更好管理方法與手段,促進交通車輛檢測行業的良好、可持續發展,使車輛檢測能更好地服務于道路運輸業。(陜西汽車維修服務網) 上一頁 [1] [2] [3]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