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配110網 俠名 修車常識
|
小毛病大修、鼓動車主換配件等似乎已經成為汽車維修行業的“潛規則”。近日,東莞市消委會對汽修行業的“潛規則”作點評,直指汽車保養“貓膩”多。 8分鐘維修收工時費80元 日前,戴先開車到4S店保養,4S店表示該車“已到5萬公里”,按規定應做一次“全面檢查”。從安全角度著想,戴先生接受了該建議,兩個小時下來,卻收到了一張高達1430元的長長的清單:更換了波箱油、剎車皮等7個項目,其中工時費就高達460元,占了花費的1/3。 “汽車保養維修賺錢也真是‘雙管齊下’。”戴先生認為,賬單中的更換項目已經比市場價高出一大截,另外還要加收高價的工時費。 戴先生覺得這樣的收費不合理,他舉例說,保養項目中,換車箱上蓋48元,工時費卻要80元,“這換起來都不到8分鐘。” 然而,這樣的高價工時費似乎已經是汽修行業的“潛規則”,戴先生只得吃“啞巴虧”。 消費者應掌握多些基本常識 “消委會對這類問題的處理比較尷尬。”東莞市消委會秘書長鄧國平說,對于工時費的標準,現時法律沒有具體規定,行內也沒有統一的標準。 鄧國平認為,按公平交易原則,每項報價應把材料費和工時費等成本統一向消費者明示。 鄧國平提醒消費者,消費者應該掌握更多的基本常識;同時,過了保修期后,車主也可以選擇有信譽的汽修廠,“尤其是做大檢查、大修理之前,更要貨比三家。” 汽修行業“貓膩”逐個看: “免費”保養不免費 報低價誘你入套 案例:王先生今年上半年新買了一輛小轎車,根據購車合同規定,該車有3次免費保養。 車子開了大約兩個月,王先生便開著轎車到4S店去做免費保養。不料一番“料理”后,王先生卻被告知要交納近200元的“保養工時費”。 “不是免費保養嗎?”王先生對收費提出了質疑,然而4S店卻表示,“免費保養”只是免除上油等材料的費用,“保養工時費”仍然需要按規定收取。 消委會點評:在進行保養前,消費者應更加仔細地問清價格,例如是否另收加工費等。 案例:肖女士日前開車去4S店做3萬公里保養,維修人員建議肖女士再給車做個3萬公里檢測。在咨詢得知檢測只需要100元左右的費用后,肖女士接受了該建議,然而結賬時4S店卻給她出具了300多元的賬單。 對肖女士的質疑,店方解釋說100元僅是3萬公里檢測的工時費,并不包括檢測中所使用的材料費。 消委會點評:保養價通常應該包括工時費和材料費等,而不少4S店報價卻僅報當中一項,甚至有的維修店會用少報價來引誘消費者進行高價的換件等。4S店的每項報價都應統一向消費者明示。 |
|
|